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企划•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龙宝新:学术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论文评价制度改革

龙宝新, 邱灿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2-05

作者简介

龙宝新,教授、博导,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从事教育基本原理、教师教育研究;邱灿,博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研究。

引用本文

龙宝新, 邱灿.  学术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论文评价制度改革[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16(1): 15-25. 

摘要

论文是学术生命体的基因构成,论文评价改革是学术治理的心脏,是大学学术治理现代化的基点与枢纽。大学学术论文评价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关注论文背后的“价值综合体”,坚守论文的本体价值,预防论文价值评价发生异位。面向学术治理现代化,我国大学学术论文评价制度的改进方向是构建立体评价系统,开展多参数、互参式评价;严守学术正当逻辑,聚焦知识创新元评价;加快元评价制度建设,为论文价值评价保驾护航,敦促评价回归理性与常态。

关键词

大学;论文评价;“唯论文”评价;学术治理现代化;价值综合体;学术本位逻辑;元评价

从本性上讲,大学是一个学术共生体,是多种学术活动形态——探究学术、整合学术、教学学术、应用学术等互融共生的学术场域。对这一特殊场域而言,学术生命是事关大学生死存亡的“命门”,学术治理现代化是驱动大学学术生命进化升级的行动。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学术治理的实质是构筑多主体共治、权责共享共担的学术活动格局,旨在搭建一种学术主体、学术权力与学术资源间的最佳联结方式,而其“联结点”正是以论文评价为基础的各种学术评价制度。长期以来,学者们热衷于谈论国家学术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大学内部学术环境治理,而忽视了对其关键点——学术论文评价治理的深究,致使种种宏观学术治理理念面临落地困局。论文发表无疑是大学学术活动的一枚基石,整个学术大厦、学术体制都建基于这一基石之上,论文评价治理构成了大学学术治理实践的原点。正是基于此,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破五唯”评价改革专项整治行动,首当其冲的便是破“唯论文”评价,这宣示了我国大学面向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悄然步入深水区。当下,我国大学深陷“学术GDP”评价误区,学术论文评价中“表现主义”盛行,诱发了学术发展内卷化、学术领域“异治”等迹象,学术论文数量剧增而国家原始创新力、核心技术产出量明显不足正是其集中表现。在这种形势下,唯有从大学学术生命体的基因与细胞——论文评价入手,方能为我国大学迈向学术治理现代化找到一条根本之道。

一、 论文评价是大学学术

治理现代化的心脏

从系统管理走向学术自治、从部门统领走向学者自律,是当代我国大学学术治理的一般理路。诚如学者所言,学术治理的实质是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助推下重构大学学术场域中的“游戏规则”,是为学术组织构筑一套科学有效的“联结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形塑高质量的学术治理结构关系、营造和谐规范的制度环境以及创生多元主体参与共治的秩序空间等。简言之,大学学术治理的核心蕴含是让学者成为学术活动的真正主体,让学术活动沿着自主、内生、共治的轨道前行,让学术制度、学术组织建设适应学术生命体高质量生长的要求。进言之,大学学术治理的最佳状态是迈向“基于承认的权力共意表达来实现民主公共价值认同的学术合作善治”,这就是学术治理现代化的至高目标。如何借助学术治理的内核环节——学术论文治理来实现这一学术治理愿景,正是我国大学学者积极探索的内容。

(一) 学术治理现代化:学术主体、制度与目标间的最佳链接

“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源自国家治理研究领域,是继我国“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在社会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以制度的现代化为具体依托,以服务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指向的国家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下位领域——大学学术治理现代化的原意来自上位概念的创造性延伸与领域化演绎。就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其蕴含着三个关键要素,即多元主体参与、制度规则建立与实质发展目标实现,三要素间的最佳互动动态是“善治”。与之相应,学术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理应是充分尊重、激发、利用学术活动多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在学术游戏规则允许的空间内与期待的线路上自主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最终达成学术生产力最大化的学术总体目标,借此实现学术治理的“善治”目标。从这一角度看,大学学术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是学者及其共同体、学术制度与学术生产力,三者有序联结,由此构成一个有利于最优质学术成果产出的治理链接。在这一链条上,首始端是学者主体及其共同体,他们是学术成果的生产者;中端是各种学术制度,如学术资源分配制度、学术机构运转制度、学术论文成果评价制度等,它们是将学者有机关联起来的制度媒介,其以独特的内部结构决定着大学学术生产力的水平;末端是学术生产力,它包括学术成果的创造力、影响力与衍生力,依次体现为原创性学术贡献、社会发展绩效贡献、学术事业持续发展贡献等。客观地看,学术生产力进步状况具有潜在性、滞后性、复杂性,所谓完整意义上的“学术成果绩效”只是一种假想存在物而已,现实实行的各种学术绩效评价都只是针对其中的一个侧面或要素。从这一角度看,一切学术论文评价活动都服务于学术制度、组织、机制的建构,都是基于一定价值倾向与主观意图展开,并服务于特定学术发展意图的实现,故都应归属于学术制度规则建设之列。因之,学术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搭建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治理目标间的最佳链接,它由三个重要因素构成,即治理主体现代化、治理制度现代化和治理目标现代化。论文评价制度的改进与优化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学术活动的原始创造力、社会变革力与持续发展力。

(二) 论文评价现代化:大学学术治理现代化的枢纽链环

学术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构筑良性运转、健康有效的学术生态或运行机制,为大学学术要素——学者、资源、成果等构造一种最佳联结方式,实现“把学术资源托付给具备相关知识能力而又缺乏学术资源的大学或学术团队”的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经由科学学术评价制度的中转来落地,因为评价制度是学术资源配置的方向标与导航仪,是用公平方式把学术人联结起来的手段。科学的学术治理实践必然发端于学术评价制度的重启重建。在这一意义上,学术评价现代化是学术治理现代化的母机与根基。

进言之,在学术评价制度群落中,论文评价是“根基的根基”,这是因为一般学术评价都会诉诸“产出导向”原则,将学术产出、学术成果视为首要评价客体,而学术论文则是大学学者最根本、最基础、最硬核的学术成果产出。一方面,学术论文是大学学术成果的基础构成,其他物化学术产出形态,如技术、发明、专利、报告、方案、量表等都以一定学术论文成果为铺垫,甚至那些非实体性学术成果,如学术思想、意识观念、文化创造等也都发端于学术论文观点的最底层创新。如果说学者是学术共同体的构成单位,论文创作是学者参与学术研究的基层形态,那么,每一项重大学术创新、技术发明的取得都与本领域中一篇或数篇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学术论文相关。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是学者学术创造的智慧结晶体,是某一领域学术思想迭代发生的原发点,是最具思想衍生力与社会增值力的学术产出或成果。一篇优质学术论文可以衍生出一部学术著作、一项创造发明、一项技术革新、一次社会变革,一篇优质学术论文很可能成为一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创新计划的重要奠基者。从这一角度看,学术论文评价好似一根能够撬动整个学术界运转、决定学术研究潮头指向的杠杆,它能对大学学术实践全局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评价效应。因此,学术论文评价就是一所大学实施学术治理、刺激学术生产力的原点依托。

换个角度看,大学学术治理的一般意图是激发学术创作主体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并引领学术创新的方向,为持续的学术创新提供思想源泉、人才保证和平台基础。这一意图的实现必须建基于论文评价制度之上,学术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是论文评价治理现代化。论文评价参与大学学术治理的内循环机理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学术论文评价参与大学学术治理的内循环机理

 图1表明,论文评价本身是一场微观学术治理实践,其内部机理是大学借助学术论文成果价值评价这一手段来决定学术资源流向,影响学者学术资本的积累,最终决定着学者学术生命生长的轨迹。可以说,学术治理现代化的内核之一就是学术评价现代化,即借助学术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的评价来构筑学者主体平等参与、学术资源公平竞争、学术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学术共治格局,努力实现学者积极性与生产力的同步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府、学术组织、学术成果市场等都只是搭建这一微观学术治理机制的工具或手段而已,相对学术论文评价而言,它们都处于边缘、外围、辅助的位置。

二、 学术论文评价治理的一般思路

显然,破除“唯论文”评价并非取缔论文评价,而是要重建科学的学术论文评价制度,彻底改变大学学术治理的内在瓶颈,让论文评价在学术治理现代化中发挥内核驱动功能。这就是学术论文评价治理的实质所在。换言之,如果学术界缺乏对不良论文评价影响的免疫力、阻抗力,任由论文数量崇拜、单一评价方式霸权现象滋生和蔓延,学术生产力的提高将严重受阻。为了规避这一风险,我国启动以论文评价为基础的学术治理现代化改革,在政府、高校、学者合力推动下形成大学论文评价新模式,对于提振我国大学学术事业而言意义重大。基于这一考虑,学术论文评价治理的一般思路理应是立足论文作为一个“价值综合体”的客观事实,围绕论文学术价值原点——本体价值这一轴心展开,在主动防控各种论文评价异位现象中促使大学学术论文评价活动守护初心、回归正道。

(一) 面向论文“价值综合体”

论文评价的本意是论文价值评价,促使论文本真价值彰显是论文评价的核心关切之一。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存在物,论文思想观点一般会与多个主体、对象、领域发生关联,进而延伸出一系列论文价值类型,论文学术价值系指集这些价值于一体的“价值综合体”,其基本构成是本体价值、社会价值与衍生价值。

本体价值源自论文中蕴含的原创知识与方法思想贡献,社会价值源自论文成果给学术实践、社会生产、人类文明带来的积极影响。从价值发生角度来看,论文的价值生成有两个来源,即学者的知识生产环节和成果的行业应用环节,它们构成了论文学术价值的两大根源。与之相对应,论文价值评价会涉及两类基本价值类型:一是论文自身的原创价值、知识价值、本体性价值,即论文成果中凝聚的学术创意、学术劳动、学术精神、学术态度,这是学术论文内蕴的“干货”与知识创新元素;二是知识成果应用中显现出来的再生价值、应用价值、副产品价值,即论文知识成果中可转化的技术原形或潜在的社会卖点,其有促进生产、变革社会、促进文明的潜在能源。基于此,论文成果评价必须考虑两个关键指标,即学术研究内容与社会转化潜质,将之兼顾起来评价一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就可能让论文评价成为维系学术生态、营养学术生命、提升学术潜能的加油站。

学术论文不仅有本体价值、社会价值,更有衍生价值,这是与其作为知识产品的独特属性——可共享性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组织环境中,论文发表行为还参与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的实现,进而衍生出一系列其他价值形态:一是论文直接使用价值,其属于论文的“边缘价值”,体现为论文在学术圈内被其他学者引用、参考、购买中产生的价值;二是论文育人价值,其属于论文的“中间价值”,体现为论文在大学教育教学应用中所产生的思维训练、人才培养、文明教化等价值;三是作者学术实力的显示价值,其属于论文的“次生价值”,体现为学术论文发表对学者本人学术资本增值的价值。如若将这些价值中的任何一种类型过度放大、片面理解、超限误用,都可能招致学术生态受损、学术方向被误导的后果,因而它们也是大学学术治理的对象。譬如在当代论文评价中,许多大学将论文引用价值视为学术实力水平的标志,一味追求论文的实力显示价值,将论文育人价值弃之一边,致使学术评价被边缘价值、次生价值所误导,导致论文价值综合体面临失衡、偏倾、崩塌的危机。

从这一角度看,论文评价治理的思路之一是打破论文边缘价值、次生价值至上的评价思维,树立面向“价值综合体”开展论文评价的意识。为此,当前大学论文评价环节要把握好论文价值生成的三个关键点——知识生产、教书育人与社会应用,严格将原创知识含量、育人贡献率、生产力提升度等作为学术论文价值评价的基本点,为大学学术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二) 坚守论文本体价值

论文是学术的载体,学术性是论文的本性。鉴别论文中蕴含的学术价值、发掘学术创新点是学术论文评价的价值原点与生存之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指出,科学的本心是“通向真实存在之路”“通向艺术的真实道路”“通向真正的自然之路”“通向真正的幸福之路”。与之相应,学者自由学术实践的生成物——学术创新点构成了学术成果的本体,坚守学术论文的本体价值是呵护学术研究自由本性的客观要求。当前,“唯论文”评价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学者遗忘了“学术创造”这一学术本体、学术本心。学者是学术的主体,论文发表是学者的行为,唤醒学者的学术价值意识、守护学术实践的创新本质才是诊治“唯论文”评价症候的起点。

如果说大学学术实践是学者学术行为围绕学术本体价值这条轴心线上下波动的过程,二者构成了一条类似于价值与价格关系的波浪线,那么学者学术行为一旦偏离了学术本体价值的牵引,超出了其所允许的波动区间,引入行政干预、机制调整、生态重建等强制复原举措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换个角度看,学术活动由三个重要变量——意图、行为与成果构成。其中,学术意图建构着学术本体价值,学术行为是围绕学术价值实现的曲折实践,包括学术论文在内的学术成果则是学术产出的物化形态。从理论意义上讲,相对学术活动而言,学术成果更容易偏离学术活动的初心与原意,因为任何学术成果一旦发生、定型、发布,其诠释具有了多意性,其应用对象、方向、领域便具有了不可控性,由此形成了一条距离学术本意最远的波浪线(见图2)。

图2  学术意图、学术行为与学术成果的波动关系

图2表明,学术活动的价值基线是学者开展学术活动的原本意图与创价目的,真实学术行为、最终学术成果一定程度上会偏离这一意图与初心,形成一条偏离学术初心意图的波浪线。论文评价治理的使命就是要让学术研究活动、学术成果回归学术原初意图与本体价值。从这一角度看,论文评价治理的根本理念是确保学者的学术论文发表动机、行为不偏离学术实践的根本价值,即知识创新、产业催生、文明进化的原本价值诉求,确保学者的学术研究始终处在正确学术价值取向的导航之下。有学者认为,学术论文的根本价值是“论文的原创性与对社会的实际价值”, 是一篇论文中的“干货”所在,诸如论文提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预见了什么、证明了什么、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以及同行认同了什么等内容,这七个“什么”是学术论文价值的本体构成与本质蕴含。需要指出的是,在论文学术评价中,对这一类价值维度的评判必须诉诸学术操守高尚、学术水平高端、学术站位高远的内行学者作评委才能实现。而在现实中,由于每个学者都身处复杂的学术利益网格与学缘亲缘关系网络中,完全游离于这些关系网络的纯粹评价专家根本不存在,高纯度、高准度的学术性评价难以实现。由此可以理解,21世纪初我国学术界热衷用引用转载数量、发表刊物等级等外部影响指标进行评价有其合理之处。科学的学术论文评价是“在洞察科学论文创(写)作动机的前提下,在界定论文内在价值基础上,鉴定论文质量的观点和理念”,是将论文内在价值与学者发表行为相互参照得出一个中肯结论的过程。所以,坚守本体价值是科学论文评价活动的首要法则,是决定论文评价品质的首要参量,任何偏离这一本位与基准的论文评价行为都可能成为孕育极端化、“唯一”式评价的温床。

(三) 防控论文价值评价发生异位

其实,学术论文评价治理必须“两翼作战”:一翼是守正固本,一翼是防控异变,齐头并进才是科学的评价治理之道。其中,防控异变的目的是守住学术价值评价的合理阈限,防止其异化为破坏学术生态、误导学术创新活动的病变部位。从理论上看,学术论文价值具有存在形态复杂性、表现方式多样性与有限可评性的特征,选定任何一个维度或侧面的评价工具都难以反映一篇学术论文的总体价值。换个角度看,学术论文评价系统是集论文本身评价、影响评价、元评价于一体的良性循环(如图3所示),每一评价链环的缺失、缺陷、误用与过度使用都可能导致学术价值评价异位现象的发生。

图3  学术论文评价系统的内循环

图3表明,学术论文评价是一个“本身评价影响评价元评价(返回评价)”环环紧扣、层次递进的循环过程。其中,论文本身评价,即学术原创点评价是基石;论文影响评价,即社会效益评价、引用数据评价等是辅助;元评价是对前两种评价活动的返回校正,是持续提升学术论文评价质量的坚强后盾。同时,每一评价链环都是在与对立面博弈中曲折前进的:论文本身创新点评价受制于评价主体——同行学者特权的影响;论文引用评价受数据质量及其评价效度缺陷的影响;社会效益评价受评价对象难以精准识别这一因素的影响;论文元评价受评价主体权责模糊、评价活动长期虚化等因素的限制;等等。

当前,大学论文评价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长期缺乏元评价制度,致使种种学术评价霸权,如专家霸权、数字霸权泛滥,成为防控论文价值评价异位的重要方面。其实,论文评价是学者、行业、学术三者的重要接口,其职能是基于学术逻辑、行业逻辑的要求来导航大学学者的学术生产活动,实现学术生产与行业发展间的无缝对接与共生发展,最终达成学术生产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从这一角度看,大学论文评价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中间人、协调者和一个信息转达者,而非学术权力的生产者、学术资源的分配者。但在我国论文评价实践中,由于长期缺失元评价,缺乏对已有论文评价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性能的反馈与回调机制,许多论文评价结果无端与某些权力部门、资源分配机构相勾连,造就出了一批学术特权代理人、学阀门派团体,“携天子以令诸侯”的论文评价霸权与异化现象在学界时隐时现。尤其在当代社会,“绩效问责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一种权力、成为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论文评价特权更是搭上了绩效问责的便车扶摇直上,论文价值评价异位现象日趋严重。在这一形势下,推行学术元评价,弱化或斩断论文评价特权的生产链条,大力抑制评价特权、评价集权、评价越权等现象的发生,是将学术论文评价拉回正道的选择。为此,论文元评价参与学术论文治理的入手点有三个:一是确保学术论文评价系统的完整性,修补元评价缺失造成的断链;二是回避某一评价方式滥用,克服“一评多用”的缺陷,防范评价特权现象滋生;三是消除论文评价领域的学术权力寻租、学术特权代理人现象,培育风清气正的论文评价文化。

三、 面向学术治理现代化的

论文评价制度改进

论文评价制度是大学学术治理的纽结之一,论文评价制度改革是冲破“唯论文”评价阴霾的先锋,是我国大学学术治理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在高校学科评估上要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在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上要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要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对学术论文评价制度建设而言,它明确了三个重要改进方向:一是学术论文评价要突出学术研究学术创新贡献、学术社会影响、学术育人价值三项基本功能,即本体价值、社会价值与衍生价值;二是学术评价方式上应突出同行评价、团队评价、学科整体评价,将单篇论文评价与学术整体发展捆绑起来;三是学术评价异位防控上要做好“三防”,一防学术权威特权影响,克服学术头衔的晕轮影响,二防过度量化评价影响,反对将论文数量与资源分配直接挂钩,三防同质化评价影响,倡导基于学科特点的论文评价方式。无疑,《方案》中提出的论文评价改革举措其实就是大学学术治理现代化在论文评价治理领域的具体行动方案。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大学学术论文评价制度的未来改进方向是构建立体论文价值评价系统、聚焦知识创新元评价、加快建立元评价制度、全力构筑大学学术论文评价的新模式。

(一) 构建立体评价系统,开展多参数、互参式评价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论文价值综合体才是学术论文评价的真正对象。与之相应,我国大学论文评价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以本体价值为本,以社会价值为基,以衍生价值为辅的评价思路,体现《方案》所要求的突出“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评价,努力建成立体论文评价系统。其一,论文的学术性、创造性、知识增值性一定是论文评价的第一关注点,是不可辩驳的首位价值,捕捉论文中的学术原创点、新生点、突破性,透视其中蕴含的知识创新元,是学术论文评价的根本立意与行动始发点。其二,论文的可转化性、潜在应用性是论文评价的第二关注点,缺乏社会关怀意识的人文研究、缺失市场意识的科学研究注定是会被社会淘汰的。毋庸置疑,让行业、社会来评价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三,论文的引用价值、育才价值、学术实力展示价值等是论文评价中的重要衍生价值,应在评价中给予合理的重视。

在大学学术环境中,学术贡献、社会影响、育人效能是学术论文的三重主要价值来源,必须选择不同评价主体对之进行精准评价:本体价值需要学术专家同行来评价,社会价值需要企业专家来评价,育人价值需要教育专家来评价。故理想的论文评价主体是上述三类专家构成的评价主体共同体,基于论文外部效应的普适量化评价仅具有有限的参考意义。以评价方式来划分,上述评价主体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业内专家的内行评价,其评价方式是专业判断;二是基于数理统计工具的外行评价,其评价方式是量化分析。客观地讲,内行学术评价特指基于学术共同体或业界专家群落的评价,其根本特点是本体性与主观性相统一。本体性评价意味着学术同行能够清楚一篇论文成果中蕴含的实质性学术创新点,其缺陷则是主观性,即容易受学缘关系、业缘关系、亲疏关系、利益关系等影响,由此增加学术评价结论中的人为性因素,导致学术论文评价结论失真失准。大学外部学术评价特指依靠学术成果的外部效应数据,如转载率、引用率、下载量等,借助量化分析的方式来评判学术论文优劣,其根本特点是异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异体性意味着学术评价对象不是学术成果本身、本体,而是针对其指代物、替换物或对应量数指标进行的评价,是对论文本身衍生数据进行的评判,其优点是客观性较强,几乎可以全部过滤掉评价结果中的人为因素,缺点是容易陷入“指标化陷阱”,即陷入“功利主义、简化主义、行政逻辑”的误区,误导学者按照单项量化学术指标来开展学术活动,机械追求“学术GDP”,而非聚焦学术本身的创新性与实质性的产出量。应该说,当前“唯论文”“唯帽子”“唯刊物”等学术评价正是过度量化评价的负效应。大学论文评价制度在其建设中若要规约学术野马的行轨,就必须构建一种量化与质性、主观与客观、本体与异体均衡互参的评价体系,强化论文成果内外行评价间的互参性。为此,学术论文评价治理过程中若要开展面向论文价值综合体的评价,就要进行三项制度改革。

一是反对单一论文评价形态霸权,大力倡导多参数评价。从理论上看,学术论文评价治理要引入一种内外关联性评价,即坚持内部评价的基础性、根本性,同时参照外部评价数据,借助对外部评价数据的科学解释来评判内部评价的真伪。具体来看,在评判论文原创性真伪与效度的基础上用有效外部评价数据来印证或补充内部评价结论,或给内部评价“乘上”一个外部评价的“系数”,实现两种论文评价结论的科学合成,才是高校论文评价治理的科学之路。

二是对当前薄弱的论文评价制度进行强化与完善。当前我国论文评价制度的短板是同行评价,大学要尽可能消除其主观性因素,如引入双盲评价、利益相关者回避制度,建立评审专家的定级制度、荣誉制度与公信力评价制度,完善学术评价过程中的公开制度、答辩制度、问责制度、追溯制度,促进学术评价行业的专业化建设等。有了这些举措,评价者才可能基于学术事业的公心、良心、初心进行评价,由此增加内部同行评价的“硬度”与公信力。

三是构建创新为本、贡献为基、数据为辅的新型学术评价体系,提升三大论文评价依据间的融通性。学术论文评价的三大依据——学术成果的知识创新度、重大技术升级(或社会进化)中的学术贡献度、学术成果的学界关注度是互依共存的关系。在量化评价霸权的时代,前两者被淡化了,导致论文评价远离初心本心,最终陷入数据崇拜的险滩,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间出现了“断链”与“鸿沟”,成为学术论文评价的功能异化之源。所以,打通学界评价与业界评价、学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关联通道,构筑“成果、贡献、数量”三位一体、三方兼顾的论文评价制度才是最终弥合内外部评价裂痕的应然之道。

(二) 严守学术正当逻辑,聚焦知识创新元评价

学术研究的本心是学术志业,是学者“对学术的内在志向”。学术论文评价制度改革必须坚守学术正当逻辑,贯彻《方案》所期待的“突出质量导向”理念。学术论文是学者的学术品性,其包括学术精神、学生态度、学术智慧、学术思维、学术理念等外显外壳、物化载体,捕捉、确认、强化论文的学术性内涵始终是大学论文评价环节理应坚守的初心与基点。一切学术实践存在的立基点是真理发现、知识创新、实践改善,其标志性构成要素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基本单元正是“知识创新元”。有学者指出,“知识单元是粒子化了的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又是场化了的知识单元”,“创造过程乃是知识单元的重组过程”。与之相应,学术实践的实质是“先把结晶的知识单元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思维势场上重新结晶的过程”。故此,论文本体价值的组成单位是“知识创新元”,学术活动与成果评价的关键是看其有无新知识的增量,有无知识创新元的涌现,有无全新知识元组织形态的产生。

在“唯论文”评价模态中,学者一味膜拜后果逻辑、量化思维,忽视了学术研究的正当逻辑、质性蕴含,将学术事业的本体弃置一边,最终导致了表皮评价、空壳评价的出现,从而侵蚀了学术生态,带坏了学风研风,引发了一系列病态学术现象的滋生。为此,建立基于知识创新元的学术论文评价制度,尽可能凸显论文评价中的学术内涵、学术特质、学术贡献,就成为彰显学术本位逻辑、坚守学术本体价值的内在要求。故而,在论文评价制度建设中,各类论文评价主体,包括大学、政府、专业机构等必须倡导“三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生命性原则、原创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在评价制度构建中要将论文的外部表现,如引用率、关注度、转载率、获奖数等与整个学术生产链条,即“学术目标学术实践学术产出”流程关联起来,重点评价其对学术目标的忠诚度、与学术研究实践的契合度,杜绝无参照、无背景、无支撑的“裸体式”论文评价。生命性原则要求站在学术生命体的角度来设计评价制度,尽可能借助评价激活学术研究活动的生命力、市场力与变革力,激发学者持续投身学术志业的热情,让论文评价成为培育学术生命、学术生态、学术质量文化的助推器。原创性原则要求评价制度在建设中要重点考虑如何凸显学术论文的本性——原创性,将原创性知识的产出量、贡献率、领先度等作为核心要素来强调,以此引导学者高度重视学术原创精神,提升学术原创力,重视其学术性蕴含、学术价值。学术实践是一项整体实践、生命实践、原创实践,学术论文发表行为的内涵与使命正系于此,健康、科学、本真的学术论文评价制度建设也必须服从于学术实践的这三个特性。

(三) 加快元评价制度建设,为论文价值评价保驾护航

所谓元评价, 就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其目的是监测各种评价负面效应,返回校正评价实施方案,克服各种评价方式误用与异化现象,助推评价活动回归正循环。在学术论文评价这一治理实践中,元评价制度建设担负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消除学术特权代理人对论文价值评价的干扰;二是打破某一特定评价方式对论文价值评价的霸权;三是铲除论文评价自身的特权。总而言之,遏止学术论文评价领域中的种种特权现象,净化学术论文评价的环境,为学术论文评价建立防波堤、防火墙是建立论文元评价制度的真正意图。

首先是消除学术特权代理人对论文价值评价的干扰。《方案》重点推行的论文评价方式是学术同行评价、团队评价,而最容易侵蚀这种评价方式的毒素就是学术特权。长期开展学术特权代理人打击行动是提升论文评价纯度、根本上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做法的有效举措。学术特权是一种隐形存在,其代理人则是元评价重点打击的靶子。元评价制度建设的功能是增强对某一学术权威、学术利益集团操纵论文评价的防范意识,克服用学术特权代理人的“权威意见”代替论文评价结论的做法,其有利于向实事求是、客观务实的理想论文评价状态靠拢。为此,论文元评价要善于分析学术权力在论文评价中的运行状况,适当区分出合法学术权力与非法学术特权,做好种种评价特权僭越现象的监视工作,把学术特权关在学术规则的笼子里,为学术特权代理人的评价行为划定红线,从根源上遏制学术论文价值评价中的异位现象。

其次是消除特定论文评价方式的特权。学术性是论文的本体性,学术论文间质的差异是学术观点、学术思维、学术创新的差异,这是不同论文成果的比较不宜被过度同质化的原因所在。当然,由于学术领域的同属性、学术创新的层递性、学者学术实力的差异性等原因的客观存在,不同学术论文成果之间具有有限的可比性,且这种可比性仅仅在一定阈限范围内有效,若将之无限放大或过度化则会导致学术评价合理性的丧失。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看,数字化评价扼杀了论文间的质性差异,抹杀了论文内蕴的知识创新元差异,不利于彰显学者的学术创新贡献。当前“唯论文”评价现象的发生,大都根源于种种量化评价方式的越界与过度使用。因此,加快元评价制度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监视某一种、某一类论文评价方式的使用状况,客观评价其使用效果,瞄准评价异化的发生点,促使各种评价方式各安其位、有机配合、健康运行。在目前形势下,论文元评价的使用要引导论文评价新机制的建立,这就是引入多元、多维、多路径评价,构建针对不同评价目标的个性化指标系统,确保各类评价方式对号入座、针对使用,彼此间保持适度的不可通约性,有效控制每一类评价结果的应用阈限,预防万能评价结果与单一评价霸权现象再现。

最后是铲除论文评价自身特权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整个大学学术评价体系中,相对项目评审、人才评审等而言,论文评价享有至高的特权,在学术界最具权威性。从论文特权的产生方式来看,其大致有两种:一是高密度的评价,即短周期的评价,其容易形成高压型评价氛围,迫使学者屈就评价逻辑而非学术逻辑、行业逻辑,毕竟论文、著作等是最便捷的学术生产方式;二是高赋值的评价,即高层次论文负载着高额物质奖励、高级学术荣誉声誉的评价,其诱使学者将学术关注点由学术创新及其社会贡献转向直接的论文成果奖励,“迫使教师将学术视为一种‘稻粱谋’,而非一项光荣的事业和使命”。在这“双重扭曲”之下,学术论文评价迅速僭越了学术本身与行业需要,获致了评价学者学术水平的特权。因此,要抑制论文评价特权的滋生,就必须大力推进元评价制度建设,重点审视论文评价制度自身缺陷,让论文评价适度降温、回归理性。为此,元评价要从两个角度入手来导航论文评价制度改革:一是监测各类论文评价活动的密度,善待学术生产的周期性与成果“迟滞承认”现象,为学者潜心学术事业、长期致力于某一专题研究创造条件,矫治学术创新与评价制度本末倒置的怪相,遏制“为评价而创作论文”的畸形现象;二是监测论文评价中的功利性赋值现象,引导大学建立学术论文发表与物质性激励间的适度关联、间接关联、原距关联,服务于健康学术环境建设,强化学者的学术志业精神,真正培育出一批“学人”而非“学术经纪人”。

四、 结语

学术论文评价在学术治理中扮演着纽结、根基、硬核的重要角色,认清学术论文在大学学术创新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是科学实施论文评价工作的前提保证。每一篇真正含有知识创新元的学术论文都是一个价值综合体,都是论文本体价值、社会价值、边缘价值、次生价值等价值形态凝聚而成的学术实体。科学的论文评价是防控学术评价异化、学术特权滋生、学术精神扭曲的一把利器,是导正大学学术实践的一枚指针,是开掘大学学术事业潜能的一把金凿。在学术论文评价中,只有坚持多元评价、多维评价、元评价制度,完善论文评价闭环,构建多参数、对话型论文评价系统,大学学术治理活动才可能有效防控论文评价异化,着力构筑健康、平稳、良性的大学学术生态。基于这一理解,我们相信,从“论文评价”这一学术评价原点出发,着力创建基于“正当逻辑、学术本心、价值融通”的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就可能为大学学术治理现代化开辟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彰显学术本色、释放学术潜能的科学之道。(此版本为首发,最终以定稿为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专题企划•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龙宝新:学术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论文评价制度改革

龙宝新, 邱灿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